4月7日 ,记者从省地震局了解到,未来,我省将构建辽宁地区非天然地震识别库,搭建矿区地震人工智能识别系统,扎实开展“防震减灾+能源安全”服务,进一步保障全省能源安全。
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之一,也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程度较高的省份,多种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。矿产开采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,也面临着许多风险,矿震就是其中之一。
多年来,省地震局全力推动煤矿安全监测工作,持续推进非天然地震专用监测站网试点建设。2024年与省能源集团共同主办辽宁省“防震减灾+能源安全”煤矿安全交流研讨会;牵头组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、辽宁大学专家共同起草辽宁《煤矿地震监测台网技术规范》,并顺利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2024年辽宁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。同时,与辽宁铁法煤业(集团)大强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多方合作框架协议,在矿区架设了64套短周期地震计,获得了矿区浅层速度结构模型,矿震震源机制解、矿震精定位等非天然地震科技服务产品,与铁法能源公司共享科技成果。
即将搭建的矿区地震人工智能识别系统,拟通过波形频谱特征、震源参数等深入开展非天然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差异性研究,给出非天然与天然地震事件判定的量化标准。通过密集台阵布设等方式、开展矿区高精度的地下介质勘察工作,获得矿区高精度速度结构介质特征。为矿区的矿产资源范围确定、采空区危险性分析提供服务。
记者 : 刘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