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AI不是替代,而是进化。会用AI的人将重新定义防震减灾的未来。”
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。从深圳福田区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,到杭州新闻联播AI数字人播报,短短一个春节假期,一场“职场地震”已悄然来临。面对技术革新,辽宁省地震局以“新”破局,超前谋划将国产智能大模型DeepSeek深度融入防震减灾体系,探索构建“业务架构革新、场景应用革新、技术标准革新”三位一体的智能化防震减灾新模式。通过对全局职工的AI知识普及、图谱构建与场景落地,辽宁正加速推进地震预警与灾害应对的数字化转型,为全国防震减灾智能化升级提供辽宁样本。
杨振宇局长就“DeepSeek如何应用于地震行业”作主旨讲话
一、筑基——DeepSeek知识普及点燃行业“智变”引擎
“普及AI知识不是跟风,而是为行业从‘经验驱动’转向‘数据智能驱动’奠定认知基础。”
为打破技术认知壁垒,在党组书记、局长杨振宇“底线思维与危机意识”的持续倡导下,辽宁省地震局启动“防震减灾+AI”能力提升计划。2月21日,全局开展“DeepSeek如何应用于地震行业”专题研讨;2月28日,特邀人工智能专家围绕“DeepSeek分析及深度推理引领的应用革新”进行全局范围内宣讲,促进跨领域技术融合。目前正在筹备组建AI专项业务机构,明确重点任务清单,组织全局学习DeepSeek多模态交互能力,推动DeepSeek技术在辽宁地震系统扎根。杨振宇局长强调,“担忧被AI取代的往往是因循守旧的人,拥抱技术才能开拓新战场,我们传统岗位员工,要有勇于拥抱新变化的决心,主动学习新技术的勇气,2025年工作主体要围绕一个“新”字,借助AI力量开拓新业务领域,我们当下面对的是挑战更是破局的契机。”
辽宁省地震局已于2月28日完成deepseek R1-Distill-Llama-70B大模型本地化部署,现已通过局域网上线运行。该平台运用前沿AI技术构建智能科研环境,支持全局人员快速调用百亿级参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、震情推演等研究工作,显著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效率,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。
DeepSeek专题讲座
二、深耕——地震专业图谱构建破解业务“痛点”
依托DeepSeek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,辽宁省地震局尝试整合1975年海城地震以来的全省地震监测数据、地质构造信息及灾害案例,进行标准化清洗,同时将新闻科普、文件制度等多方数据汇入后台,构建“地震行业智能知识图谱”。该图谱将打破传统数据孤岛,通过数据格式规范化呈现出辽宁标准,实现地震前兆异常识别预趋势研判的效率提升,同时赋能震后灾损快速评估。
辽宁省地震局代表研讨发言
三、拓维——泛在感知技术赋能预警体系升级
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中,DeepSeek技术被列入相关领域推广应用,省地震预警增建项目尝试采用智能化建造模式,推动泛在感知终端建设。通过DeepSeek技术构建“边缘计算+云端决策”体系,在新建台站部署具备震动传感、图像采集、环境监测等多源感知终端,搭载轻量化AI模型实现前兆数据实时解析。相较于传统台站,新型智能节点可缩短异常识别响应速度,并与在网的预警台站形成数据互补,通过制定AI模型训练、数据标注及系统端口规范,为行业智能化建设提供技术范式。
辽宁省地震局与深研院、华为公司就泛在感知技术进行研讨
四、谋远——顶层设计锚定“十五五”AI战略
辽宁省地震局在编制“十五五”规划可研报告中,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核心技术攻关方向,凝练“防震减灾+智慧”安全工程,推动DeepSeek在震源机制解析、灾害链推演等场景的深度应用,聚焦于以新型监测技术和产品获得海量监测数据、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地震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、以AI技术提升新一代地震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,实现防震减灾智能转型,为地震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。
中国气象局专家到省地震局指导防震减灾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工作
这场技术冲击不是终点,而是防震减灾体系从“人力密集型”向“智慧敏捷型”跃迁的起点。从知识普及到体系重构,辽宁省地震局将以DeepSeek为桥梁,将积累五十余载的行业经验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,从而带动辽宁防震减灾工作全链条变革。这场“智变”不仅关乎技术升级,更映射出防灾体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范式转型。随着下一步“十五五”规划蓝图的落地,AI与地震科学的深度融合或将重新定义灾害防治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随着AI时代的到来,这片曾经见证过海城预报奇迹的黑土地,或许将开启人与自然博弈的崭新篇章。
供稿人:董识博